由張元植FB全文轉載
冬季在炙熱的太平洋高壓中離去了,我也回到好幾個月沒去的嘉明湖。
是說自從2018年開始在嘉明湖當管理員,每年大約有一半的月份會在這裡待上十天,在這值班的日子,自然而然就成了高地訓練的週期。入春後,隨著一連串雪訓工作告一段落,也該重新回歸訓練了,每個步道巡查的日子,都是順便野跑的機會。
在這六年,登山口跟兩個山屋都待了超過一百天,也固定了幾條訓練路線,隨值勤地點調整。有公路、林道,也有可跑性高的山徑,也有以吃爬升為主的路段。在這裡面,我還是最喜歡嘉明湖山屋到湖畔來回的這段路。
整路就是沿著中央山脈主脊,可跑性極高,最爽的是那個視野,去程的左側是南二段連稜、玉穗、玉山群峰,右側則與布拉克桑、新康相伴,回程眺望著向陽山、南一段與卑南東稜。如果天氣又像今天,是個太平洋高壓籠罩的日子,配著腳下那片片雲海,奔跑在雲端之上的青青草原,一個爽字了得。
有一條固定的訓練路線有諸多好處,最重要的是擁有一個較客觀的基準,來參照自己體能的進退。
當初剛當管理員時,跑一趟最短版本來回要大概100分鐘,隨著練習當然也慢慢有點進步,但就像跳恰恰那樣,偶爾前進一步,偶爾又退後半步。不過知道有在累積,也就不急。
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飛躍,是三年前的五月,疫情在台灣爆炸的那段時間。沒值班的時候,就是關在台北山上的老家,無所事事只能一直跑步。原先平均月跑量不到150km的我,在那幾個月都有250-300km的進帳。到了七月來嘉明湖值班,直接刷了pb,82分多。之後大致維持在這個水準,就沒有然後了XD。
最近三年,可能是在高海拔累積的跑量與樣本越來越多,我開始對自己身體在這個海拔的運動狀態跟表現比較敏感。我發現,不定期穿插高地訓練雖然對運動表現有些助益,但在嘉明湖山屋3350公尺這個高度,執行訓練的關鍵,其實是睡眠跟恢復。
按照以往經驗,這樣的海拔,就算是上來好幾天身體已然適應,其實睡眠品質也都遠遠不如平地。而只要是睡得特別差,早上起來第一眼看到的是手錶嗆你「該充電了」的那幾晚,隔天就一定跑不出好的訓練品質,然後又會被手錶嗆「無效訓練」QQ。原先我還以為只是錯覺,結果在我固定使用Garmin手錶的睡眠監控功能後,鐵錚錚的數字與體感一對照,一切就很清楚了。
這兩年開始跟 RACE ON 鋭速運動醫學 合作,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水動能跟咖啡因在運動中的效果比較有感。我一直覺得其他那些增補劑,鎂鈣鐵各式維他命什麼的,都是有吃有保庇,沒吃好像差異也不大。所以我都擺在家裡不會帶出門。
剛過去的這個冬季,我在日本待一個半月,因為行李重量我也沒帶這些去日本吃。回來後又收到新一季的一箱贊助物資,想說再不吃就要滿出來了,於是這次回來嘉明湖,就帶了一套大三元 (固鎂鈣、液態盾、氧元速)上來。固定睡前固鎂鈣2顆、液態盾數滴,早上1顆氧元速。
從手錶的睡眠紀錄對照體感,很明顯感覺到,雖然我已經三個多月沒有上到三千公尺以上,這次上來嘉明湖山屋理應要花個幾天重新適應。但從抵達的第二晚開始,就一直維持比以往好的睡眠紀錄,隔天起來恢復的感覺也都很明顯,就是那種有睡飽的感覺XD。
昨天用Z2跑了一趟稍長的版本,覺得狀態很不錯,決定今天起來如果狀況好,就再來一趟Z3,試試看破PB。
BINGO!77分!睽違近三年,終於跑出比之前快的成績了,而且終於把時間壓到了對我來說有些指標性的80分內。第一次在三千多,均速還可以9分速內,下坡甚至能開到6分速內......
這對今年新的訓練季來說,真是個不錯的開始呢。希望能維持下去。
這兩天嘉明湖超熱的,據說北部受鋒面影響有點涼,但如果山友來這邊爬山還是要注意防曬跟小心脫水這樣,嘉明湖管理員關心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