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月從朋友那接手一直很熱門的《原子習慣》一書,原本很抗拒成為推崇此書的人群之一,翻閱之後卻發現很適合套用在生活的各種層面,包含現在在台南重啟的慢跑習慣。
在爸爸喜歡四處跑的個性耳濡目染下,雖然我仍舊不喜歡露營,卻漸漸愛上徒步健行本身帶給我身心靈的所有感受,從2015年的第一次正式接觸百岳直到現在完成數條國外健行路線。
-
▲從國內百岳到海外長距離步道。註:右圖中1800意指已徒步1800miles(圖/鴨寶) -
▲從國內百岳到海外長距離步道。註:右圖中1800意指已徒步1800miles(圖/鴨寶) -
▲從國內百岳到海外長距離步道。註:右圖中1800意指已徒步1800miles(圖/鴨寶)
因天生生理條件的限制:輕微的心臟瓣膜脫垂,讓我從小就容易感到胸悶、無法久站,只要升旗典禮講台上的老師話一多,台下的我直接以嘔吐取代掌聲,也讓爸媽摸不著頭緒帶著我去看醫,常常只是得到「心律不整」結論。直到高中參加救國團走上人生第一條百岳之路─玉山,站在排雲山莊外看著大家嬉鬧,跟著開心地大笑,突然胸口一陣劇烈的收縮,心絞痛到讓我相當不舒服,才明白過去那些胸悶、心律不整的小毛病為我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影響。
慢跑對我而言,原本只是一個暫時性的「目標」,一個同事、山友們相約一同前往完成的賽事,為了這場賽事提前幾個月練跑,所有的努力聚焦在一個特定的目標上,衝過終點線之後就停止訓練了,但它讓我漸漸地發現這項運動有助於我在台灣百岳登爬的表現,只是「慢跑」之於我仍停留在「為了改善登山狀況」的手段之一。
「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,是改變身分認同 ─ 目標不是跑一趟馬拉松,而是成為跑步的人。」--《原子習慣》
最近在台南找回慢跑的動力時,在步伐交替中感受到這句話的意義。原本,追求五分速的我在台南重拾慢跑的過程感到很受挫,心情沉陷在「為什麼跑這麼慢?」、「雙腳怎麼這麼沉重?」的思緒裡,直到我翻閱這本書的第一章節,又看到了HowHow以素人身分完成人生第一場東京全馬影片,讓我開始思考:
一個喜歡跑步的人會怎麼做?
一個喜歡爬山的人會怎麼做?
當我一個人跑在台南河堤、試圖放慢腳步,讓自己有餘裕可以邊跑邊講話,完成這次想要的慢跑距離當下,心情與自信心整個大幅提升。
我運用了書裡提到的小技巧轉化在慢跑上,例如不求速度的快慢,享受每一次慢跑的當下;在每一次的練跑中,找出一個可以提升慢跑的小調整……等,從本來很受挫的3公里障礙,現在已可一次完成10公里,跑完後回家再喝 RACE ON 的「莓果C」搭配「鐵B錠」,維生素C的抗氧化特性可以減少慢跑後的壓力、加強體能的恢復,B群能幫助能量代謝,讓身體更快恢復活力,而鐵則是紅血球生成的重要元素,幫助氧氣供應與運輸。兩者搭配在一起,隔天起床身體恢復感覺特別好,讓我有辦法隔天繼續跑下一個10公里XDD
近期 RACE ON 推出一個給百岳新手的訓練菜單,我自己還蠻喜歡的,他們運用了原子習慣裡的精神理念,邀請到登山體能訓練專家、山學訓練工作室的主理人楊礎豪,打造了一個專屬百岳新手的訓練課表與環境,教你用三個步驟:「行前體能檢測」、「8週自主體能訓練課表」、「補給練習」,讓你科學化地測驗、訓練以及補給,藉由慢跑習慣的累積、登山情境的模擬,讓原本只是作為體力與耐力訓練手段的慢跑與登山作為連結,替所有百岳新手們開創一個「入門儀式」,你不僅可以更認識自己身體、逐漸感受其中帶來的美好外,更能讓自己有自信地踏上百岳旅程。